电影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分析

教育评论4字数 4605阅读15分21秒阅读模式
摘要

青少年作为还处于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心智不成熟,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他们对新鲜事物和领域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以电影为主的视听传播媒介更具好奇心。那么如何利用电影积极的一面促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育,并让其能够避免这些负面消极的影响?

电影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分析

配图: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海报

摘要:电影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形象塑造,以生动的演绎形式冲击着受众的观影体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的塑造。未成年人还处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在当今这种信息开放的媒介环境中,如何使电影正确地引导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将探究电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应当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电影文化;未成年人;影响

电影作为重要的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的功能,而且还能引导舆论、教化大众。如今电影文化产业不断繁荣,电影的题材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有广大受众的支撑和追捧,其中很大一部分受众是未成年人。但是在这种数量繁多的情况下,电影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青少年作为还处于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心智不成熟,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他们对新鲜事物和领域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以电影为主的视听传播媒介更具好奇心。那么如何利用电影积极的一面促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育,并让其能够避免这些负面消极的影响,成为了电影创作和心理研究中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一、未成年受众的接受特点

如今全世界的电影观众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根据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呈现出的以2017年为界的全球历史票房收入前二十强中,近八成的奇幻冒险题材影片都是针对年轻观众。其中迪士尼和漫威出品的系列电影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着很好的口碑。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猛发展,以视频门户网站为主的全新的观影方式更加吸引未成年人,这种观影方式的便利化和多样化,提高了电影在未成年群体中的传播度。电影也在内容娱乐性、传播便利性等方面在各个不同年龄段中产生效应。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人是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的,继而形成和发展个体个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未成年人是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观察学习的,作为榜样的形象,他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会影响某种观察到的行为是否被模仿。受众的年龄、性别等方面和受众的智力程度都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儿童通过观察媒介内容,对其中某些角色或行为认同,并主观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会有积极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出现时,就会出现一定的模仿行为,这就是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中隐形的部分。如有儿童收看电影中某些暴力镜头或场景,由于其没有健全成熟的心理机制,所以在其意识中会潜移默化影响到他的行为判断。相比于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态度、情绪等显性影响,这种隐形的影响更使得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

二、电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相比于文学作品的单一性的文字介质,电影以视听语言为基础,具有形象的直观性。视听结合的双向传播更富有感染力。所以受众在观影中容易被电影剧情所带动,电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价值观的塑造。特别是还处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未成年人,心智还不够健全,思想还不够成熟。面对电影中的复杂情节,不能够明确分辨出积极与消极、对与错。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凯尔士在《媒体与青少年》一书中提到媒体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这一机制牵涉到媒体影响理论,即媒体影响到每一个接触媒介的人。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能够有效影响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我们将从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电影对剧情中的角色形象以生动的演绎方式进行塑造,在无形中影响到观影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电影所提倡的也正是这种理念。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建立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1.有助于未成年人成长,积极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未成年人社会化,即个人早期的基本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了解基本的社会关系网络,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比较成功地扮演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和从事最基础的社会活动的过程。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储备,电影文化在对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方面具有特殊的积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理论解释,电影给予未成年人受众一些正能量的榜样,当受众行为能够成功满足个人需要时就会被保持,进而进行自我强化。电影能够提供直接的经验,帮助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对行为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明白这些结果能否符合普世价值。

2.有助于未成年人建立审美情操。电影在社会教育中也有着发挥正面教育意义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角色,寓教于乐、娱教兼收地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审美情趣。传播学中的培养分析理论,也称为教化分析,即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这种倾向性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和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其中对“看电影的目的”一题的回答统计中,认为“从中可学到怎样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占到25.8% ,认为“娱乐、消遣、好玩、新鲜”占到18.2%。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对电影有各种各样的期待,也希望电影能够帮助自身成长。具备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追求美的能力的人,不仅能享受到美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美来丰富世界。

3.积极培育未成年人的影视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的是分析和评估媒体的能力。其中主动介入的未成年受众在学校等正式场合的媒介使用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蒂文?凯尔士提出如果向未成年人展示媒体是如何制作而成的,那么他们受到媒体的影响就会比较小。所以媒介素养干预涉及两个独立的效应,一是转变未成年人对媒体的认知理解,二是减小媒体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所以媒介素养能够明显改变个体对媒体使用的经验。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参与式文化的概念,指出传统的媒介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转身成为媒介生产者,与此同时,参与式文化对人们进行艺术表达、公民参与、观点分享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消极的影响

电影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以生动的演绎形式冲击着受众的观影体验。在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化盛行背景下的电影文化对未成年人会有哪些消极的影响呢?

1.影响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前面的影响中提到电影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把双刃剑,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群体,未成年人在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的特质。电影中出现的宣扬非主流文化,为了迎合商业效果意义而生产出有悖于影响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内容,即消融传统中的道德观念和扭曲了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

2.暴力情节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提出过精神麻醉的概念:“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未成年人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观察和模仿,面对电影中出现的暴力情节没有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所以容易在观影后模仿,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暴力倾向。

3.电影产生的刻板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刻板印象是对一群个体概括的或是假定的概念化,会导致群体中的个体同质化的表象。即群体中大多数的人被感知为具有相同的特质。刻板印象还会造成一种有偏差的期望,即对他人的表面特征,应该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的预期。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包括电影在内的媒体往往充斥着性别和种族刻板印象。而且他们在电影中能接触到一些负面的信息,如毒品、酗酒等场景。电影情节的渲染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这些行为的认识,可能会由最初的尝试者发展成为稳定的物质使用者直至形成物质依赖,这值得我们思考。

三、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还处在于成长的进程中,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面对繁多复杂的信息时,极易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电影的创作者要多关注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创作适合他们的影视作品,应当担负起寓教于乐的社会属性与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道德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被改变。观察者通过对观察对象进行模仿学习,以线性的顺序来揭示学习榜样的过程,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要树立同伴榜样和注重成人榜样示范作用,所以在电影中要突出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其教育引导作用可以显现出来。在电影创作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到电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力

传播学家施拉姆曾形象地提出,少年儿童和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关系就像顾客和自助餐厅的关系一样。少年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食物”。在创作影视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商业价值,更要考虑其社会价值,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受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影视作品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寓教于乐才能使电影在未成年人中收到更好的效果。创作出与现实生活贴近、反映现实中未成年人生活状态与心灵情感的影片,对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观念

电影不仅要展示精彩的视觉效果,也要注重教育引导功能。电影是一门艺术,要发挥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去吸引未成年人,而非直白的教化教育。在是非观相对薄弱的时期,创作者要做好作品把关人的角色,自觉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针对未成年人受众的特点,保持传播效应,以达到相当强度的传播影响力,使未成年人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的心理信赖程度。

(三)做好电影内容分级

实行影视作品分级,可以规避某些影片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实行影视片分级制度。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使之远离暴力、色情、恐怖等不健康的影响,1990年美国电影协会根据内容含有的负面信息的多少将电影分为G级、PG级、PG-13级、R级和NC-17级五种类型。这样可以提醒少年儿童影片里的负面信息的存在。我国电影分级还依靠相关的管理规定。尽管这些条例法规中涉及的负面内容范围大,但却没有量化的界定。所以还是要提倡做好电影分级,细化电影审查和发行的具体细节,帮助未成年人直观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电影,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电影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电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利有弊。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和即时的,而是间接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因人而异的。电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的评判需要一个理性的思考,尽量做到善用其长技对青少年形成正能量的促动和引导作用,努力杜绝一切不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影视作品在他们成长阶段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美]史蒂文·凯尔士.媒体与青少年[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3.边玉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4.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626/c420295-30086130.html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6月26日
  • 本站文章均已注明出处,转载请务必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