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叶韦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副教授)
朱 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核心阅读
数字时代,许多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学习成长、娱乐休闲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不同程度影响着未成年人。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互联网平台也要承担起责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关注,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融入,许多未成年人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成长、娱乐休闲等都与网络息息相关。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未成年人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网络“饭圈”乱象问题,不良社交行为等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8月12日起,本版策划推出“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系列报道,关注“饭圈”追星乱象、网络“三俗”、网络欺凌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探讨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6日中午12时,全网阅读量约6.7亿。
网络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数字时代,青少年如何更好触网?针对近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饭圈”追星、网络“三俗”、网络欺凌等现象,本报记者对话3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生态。
一问:成长环境有何变化
记者: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全民触网、低龄触网渐成趋势,现在的未成年人面临怎样的成长环境?
叶韦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逐渐进入“屏幕环绕的生活”:从婴儿时期的看护器开始,到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视、电脑……由算法主导的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时间及注意力。
储朝晖: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工具。对于当代人来说,网络既是休闲的空间,也是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的空间。青少年接触网络,关键在于能否摆正个人与网络的关系。如果能确保自主性,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工具;如果没有自主性,就会被环境裹挟,沉迷于网络。在这样的状态下,要让未成年人理性看待网络,外界的教育、环境和引导非常关键。
朱巍:如今,触网低龄化渐成趋势。为了确保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我国出台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为重点,以“一法一决定”为两翼,以中央网信办出台的关于直播、群组、微博客、网络搜索等具体法规为基础的综合性法律体系。从法律角度看,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从法律落实角度看,要确保法律法规切实执行,需要将相关规定全面融入技术落实层面,应用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这也是此次“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治理重点之一。
二问:不良信息有何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