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工智能和它的“美丽新世界”

思维评论1字数 2037阅读6分47秒阅读模式
摘要

  笔者最近在重温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恰又听闻谷歌在GoogleI/O大会上发布了新的人工智能新闻产品Newscast,不禁有些背部发凉。联想到当下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发展的种种,以及在人们身上反映出的种种行为,猛然警觉那个小说里的“美丽新世界”距离…

笔者最近在重温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恰又听闻谷歌在GoogleI/O大会上发布了新的人工智能新闻产品Newscast,不禁有些背部发凉。联想到当下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发展的种种,以及在人们身上反映出的种种行为,猛然警觉那个小说里的“美丽新世界”距离我们竟如此之近。

而这中间,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把人关进胶囊”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曾经说过,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真正的灾难不是《1984》中那种对信息和思想禁锢,而是大量无用的信息在占据人们的时间,人类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被个人感官刺激所吞没。

真正的灾难是人们正在主动放弃思考。

现在我们看看身边其实就是这样,人们讨厌接受繁琐的、艰涩的知识,只想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再讨论历史、政治和艺术,只想将时间花销在那些能够产生虚妄幸福感的奇闻轶事中。

而这些,却也是人工智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可以让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彻底屏蔽掉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最“懂你”地且体贴地只为你提供感兴趣的、能够快速刺激感官神经产生多巴胺的内容,将每一个人关进自己所编织的迷梦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仅从技术的角度,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让一个人彻底断绝与外部的联系,从而根据每一个人所希望的那样构筑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最终将人装进“胶囊”里。

现在的社交软件将人们限定在了一个个由兴趣区隔出的聚落中,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能够胜任陪聊的职责,那么这样的社交空间也将不复存在:“我为什么要待在一个有可能会被人反驳的社交网络中?”

事实上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样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去思考那些艰涩的东西呢?这样只沉浸在自己的喜好中,把脑放空,让自己享受片刻的幸福不也很好吗?又多少人在期待脑后插管的未来?

而这,也是《美丽新世界》中最令人警惕的那个乌托邦。不知道有没有人玩过一款叫做《AHappyFew》的反乌托邦游戏,这款游戏中人人都在服用一种能产生幸福感的药丸,而没有服用的主角则被视为异类,受到大众的倾轧。

“你必须幸福。”这样的未来真的好吗?你真的想要这样的人生吗?

反智:精英主义的消弭

回想曾经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无外乎是教育、图书、报刊、电视,而这些无一不是由社会文化精英经过筛选出来的内容。在这之中,人们会发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找到自己真心向往的情感,构建出自己的审美。

当然,现在人们会把这些统统称作“操控”,是精英阶层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民众的手段,是洗脑和从小的暗示教育。所以,人工智能成了救星。

有了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我们听音乐永远都只会听到那些我们以为自己最喜欢的风格。比如我在听了几首后摇之后,网易云音乐就一直在推荐各种后摇给我,完全不认为我还会喜欢电音、民谣和音乐剧。

而事实上我的音乐审美更多地恰恰是来自“精英们”的推荐,有权威机构的排行榜,有“落网”这样的自选集。在这一点上我宁愿被操控,而不是将自己交给人工智能以及自己自以为是的欲望。

而除了音乐之外,文学、电影、游戏、舞台艺术也都是如此,内容生产者在创作时依靠的不再是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而是完全根据大数据决定创作方向,所以黄色、暴力、抖机灵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流,人类最终败给了动物性的本能。

与《1984》不同的是,曾经的精英一直在试图蒙蔽公众视野,而当下的社会精英们却在试图将人们从AI的迷梦中唤醒,多看一眼这个世界,尽管换来的并不全是友善的回应。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反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传播,人们对“独醒帝”们打心眼里讨厌,挂在嘴边的是“我乐意”和“为什么要有意义”。而事实确实是这样,“我乐意”在这个技术时代剁手可得。

不要指望市场的自我调节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很多观点仍然将其解决之道寄托在行业自觉之上,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我确实接触过一些技术公司和内容生产者在考虑将人文价值观体现在产品中,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也无章可循。

市场说到底还是资本的市场,在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况且这也没犯法。如果人工智能算法能够从人力、获客等方面大大的缩减成本,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去用它,而且是最大限度地去用。

因此,希望只能来自于上层政令和底层教育。现在的人工智能算法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但我们知道这是不行的,来自上层的规范和政策设计必须尽快做用到这个已经“脱了僵的野马”上。

而底层教育则更为重要,我们前面说过,曾经的获知渠道是教育、图书、报刊和电视,如今也就剩下教育还有足够的尊严了。校园教育如何引导健康正确的审美和价值判断,可能是当下防止“美丽新世界”到来最实际的途径了。

我不知道我的这些“杞人忧天”的随想能够产生多少共鸣,但是我确切地知道,我眼中的未来不应该是赛博朋克般的“繁荣的末日”。

原文:http://news.zol.com.cn/688/6888318.html
作者:马荣 邮箱:ma.rong@zol.com.cn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5月16日
  • 本站文章均已注明出处,转载请务必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